貴州銘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座 機:0851-84827731
Q Q:274816042
郵 箱:274816042@qq.com
網 址:www.24hourhealthquote.com
經營地址: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陽北路金北大廈23樓(文件接收地址)
注冊地址: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漁安安井片區未來方舟第D10寫字樓7層2號房
一條市政道路設計項目憑啥獲得全國城市規劃最高獎?
近日,中國城鄉規劃設計行業的最高獎項“2017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正式頒布,上海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專項規劃及街道設計在數百項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也成為近十年來首個獲得全國城市規劃類一等獎的市政道路項目。
全國城鄉規劃設計獎每兩年評獎一次,歷屆得獎的基本上都是大型項目。翻開2017年度的獲獎名單,“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廣州總體城市設計”、“京津冀城鄉規劃”“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規劃”等赫然在列,相較于這些以城市為背景的大型規劃,楊樹浦路是其中格局最小的一個。
一條道路的綜合改造為何能獲此殊榮?這條有著150年歷史的“滬東第一路”綜合改造背后,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挑戰與嘗試?
一、百年道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楊樹浦路
楊樹浦路位于楊浦區南部和虹口區東南部的濱江地帶,區位在上海市中心城區中環以內,東起黎平路,西至惠民路接東大名路,全長5586米,橫穿提籃橋、平涼路、大橋、定海路等4個街道,是楊浦濱江地區一條重要的交通干線。
楊樹浦路是上海第一條近代城市道路,有著150年歷史,綿延5公里的道路南面分布著遠東第一的水廠、煤氣廠、發電廠和船塢,還有楊樹浦救火會、楊樹浦警察局、圣心醫院等公共設施,由于在上海最早擁有完善市政配套管網,被譽為“滬東第一路”。道路北面是成片的老式居民建筑,形成“南廠北住”的格局。除地上建筑外,楊樹浦路還留存了部分具有百年歷史的歷史市政管線。
隨著時代的發展,楊浦濱江的百年工業銹帶迎來了整體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楊樹浦路是濱江地區的主要動脈,對其進行綜合改造將有力推動區域的城市更新,極大地改善沿路15萬居民的出行和民生,彌補道路交通系統的短板。
由于楊樹浦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楊樹浦路的改造更新必須以歷史保護與風貌提升為前提。通過對現狀情況的調研和歷史價值的判斷,楊樹浦路更新改造應以城市記憶、空間格局、街道尺度、歷史遺存的保護傳承作為前提條件。
二、以人為本的規劃愿景
規劃遵循“整體保護、以人為本、功能統籌、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打造一條富有歷史感、人情味、獨特性和多元化特征的城市街道的愿景。
結合區域功能定位,規劃形成“一軸,三片,六節點”的布局結構:以楊樹浦路為發展活力軸,形成市政歷史博覽體驗、多元功能復合活力、特色時尚文化創意三大功能片區,重點打造楊浦門戶、水廠市政博物館、楊樹浦港、眉州-臨青-歷史風貌區、楊樹浦煤氣廠、十七棉(國際時尚中心)六大節點。發揮區位優勢,利用現狀資源,挖掘文化內涵,著力完善城市功能,著力改善環境質量,著力塑造風貌特色,將楊樹浦路打造成為百年歷史體驗帶、地區功能承載帶、濱江活力集聚帶。
三、道路規劃設計的創新之處
楊樹浦路是《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發布后的首批街道設計實踐項目,也是唯一一條以市政工業風貌保護為背景的街道設計實踐,從設計理念上就突破了常規道路建設的局限,在具體的應對方法和策略上,對慣常的做法進行了突破和創新。
1、交通功能與風貌保護的統籌平衡
(1)從“隨意拆除”到“整體保護”
改變道路改擴建對兩側建筑隨意拆除的模式,對區域歷史建筑進行“地毯式”摸底調查和價值評估,梳理出道路沿線65處100多幢歷史建筑并進行整體保護,改造后大部分建筑得到原址保留,重點路段歷史風貌界面占比達到75%以上。
規劃不僅對有法定身份的建筑進行保護,還將無法定身份的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筑納入保護范圍;不僅對歷史建筑、歷史街區進行保護,還對楊樹浦路的街道尺度、歷史界面、空間格局等歷史風貌要素進行連續成片保留保護;不僅對地上建筑與空間進行保護,還關注地下管線的保護,開創了市政管線保護的先例。
(2)從“交通優先”到“統籌考慮”
改變以機動車需求優先為導向的建設模式,統籌考慮交通與風貌保護,在將楊樹浦路從原規劃的雙向六車道減少至雙向四車道,局部通過調整道路斷面和線形避讓歷史建筑,既保證了道路拓寬能夠滿足楊浦濱江轉型發展的交通服務水平,也最大可能地保護了歷史風貌。
(3)從“標準斷面”到“詳細設計”
改變全路段采用標準斷面指導道路工程建設的模式,因地制宜逐段進行道路斷面詳細設計。
(4)從“再造新路”到“延續老路”
改變道路工程寬尺度新大路的建設模式,通過將行道樹設置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保留了大部分現狀法國梧桐行道樹,車道寬度由常規的3.5米壓縮至3.25米,基本保留延續了60-75英尺的百年街道尺度感受。
2、歷史遺存與地區活力的相互促進
(1)從“零散展示”到“整體展覽”
借鑒波士頓“自由之路”設計理念,促進歷史遺存資源的活化和整合,通過特殊的地面標線及指示系統設計,將楊樹浦路街道空間與沿線的歷史建筑、歷史市政、歷史事件、歷史地名等要素資源串聯整合成為一個整體,打造“楊樹浦路露天博物館”,采取適當手段展示百年市政管線實物,結合規劃廣場綠地形成文化展示與公共活動中心,讓市民和游客走在街道上就能直接、生動感受到歷史的沉淀和記憶。
(2)從“只留不用”到“充分利用”
促進歷史建筑的激活更新,對保留的歷史建筑進行修繕,結合楊浦濱江科技文化創新發展要求,適當注入文化、商業、休閑、公共服務等功能,增加歷史建筑開放程度。
(3)從“常規街道”到“特色塑造”
加強街道設施的特色塑造,對道路鋪地、街道設施進行精細化設計,恢復歷史樣式,加入紀念性元素,增加文化展示內容,彰顯街道歷史人文特色。
(4)從“地上保護”到“地下保護”
加強地下管線的保護展示,對19世紀末敷設仍在使用的市政管線進行原地原位展示,以實物載體的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現上?!鞍倌晔姓拿鳌?,開創國內地下管線保護展示的先河。
3、街道空間與公共活動的有機融合
(1)從“紅線以內”到“內外一體”
突破常規道路范圍以紅線為界的限制,與沿線地塊業主協商共建,整合紅線內外道路與建筑退界、建筑前區、廣場綠地等空間,進行一體化設計。
(2)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
改變以車為本的設計觀念,壓縮車道寬度標準、減少交叉口渠化,為慢行騰出更多的空間,人行步道從原規劃的2-3米拓展到4米及以上;通過減小路口轉彎半徑,平均縮短過街長度約5米,讓行人過街更從容;加強街道的無障礙設計, 提升行人的街道使用感受。
(3)從“單獨建設”到“共建共享”
改變道路改造與沿路地塊建設相互獨立脫節的模式,將街道建設與區域功能、社區共享結合,增加公共廣場及街頭綠地,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空間;恢復與濱江連通的8條歷史通道,加強與楊浦濱江區域聯系,增加街坊內部通道,整合形成以楊樹浦路為脈絡的公共活動網絡,讓街道成為市民可以漫步、活動、交往的“城市客廳”。
4、全面的多方參與共建
楊樹浦路綜合改造規劃及街道設計在街道設計導則理念的基礎上,探索歷史遺存豐富地區道路建設的新模式,積累了全過程的操作規程和管理經驗。
(1)開辟公眾參與空間
主管部門、設計單位和作為使用方的居民之間共建共治,是楊樹浦路規劃的基礎。項目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楊樹浦路專題欄目討論區為載體形成公共議題空間,通過公眾參與、學術研討、媒體宣傳等形式,形成廣泛的討論和共同的價值取向,多渠道聽取并合理釆納公眾意見,協調與縫合各方訴求,在保證公共利益與城市品質的前提下形成各方共贏的方案。
楊樹浦路早在2016年底啟動預研究,由建設單位楊浦區建管委牽頭規劃設計、工程設計、項目管理等數10家前期研究單位,經過1年多精雕細琢完成街道設計。期間,各團隊經歷了50余次頭腦風暴,20余次現場排摸。
(2)搭建平臺參與機制
搭建“設計+管理+建設”的多元協同平臺機制,通過例會與各相關部門、利益主體及時有效地溝通,采取規劃、道路、市政、景觀、文保多專業共同編制設計的工作方法,促使工作模式從“串聯”向“互聯”轉變,統籌解決問題,合力推動楊樹浦路設計、建設、管理水平的提升。
(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